首页 新闻中心 法制宣传 财经频道 关注动态 城市聚焦 热点图库 关于

教育频道

旗下栏目: 娱乐频道 健康频道 教育频道

云南规定“在校生吸毒不得开除”专家:值得肯

教育频道 | 发布时间:2017-06-29 | #评论#
摘要:原标题:在校学生吸毒不得开除云南禁毒条例修订草案引发讨论 都市时报微信公众号6月27日消息,近日,《云南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


原标题:在校学生吸毒不得开除云南禁毒条例修订草案引发讨论

都市时报微信公众号6月27日消息,近日,《云南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条例》提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组织编制地方课程标准和教材;学校发现在校学生有吸毒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学校所在地公安机关,通知吸毒学生家长,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帮教,督促戒毒,不得以此为由开除学籍,对戒毒返校学生应当加强教育和监督,不得歧视。

云南省检察机关统计,云南省未成年人涉毒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贩卖毒品居多。敲响禁毒、防毒的警钟势在必行,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孩子免遭“毒”害,也给涉毒的孩子更多关爱和保护。

南宁15名“90后”生日聚会吸K粉,最小的才13岁。

南宁15名“90后”生日聚会吸K粉,最小的才13岁。

现状

未成年人吸毒形势不容乐观

“要想身材好,就用‘壶壶漂’。”两年前,这样一条信息开始出现在部分未成年人的朋友圈。“壶壶漂”是指用一种特定的容器吸食冰毒,去年有媒体报道,部分在校学生认为:毒品的定义是鸦片、海洛因,包装时尚的毒品不算毒品。相信了这个谎言的他们继而走上吸食毒品的道路。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昆明在校学生涉毒的情况也逐渐凸显,但大多是贩卖毒品,也发现个别学生吸毒,以吸食大麻为主,像吸食海洛因、摇头丸、甲基苯丙胺这一类毒品反倒不是特别多。”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未检办工作人员申蓉介绍,以学校分布来看,在校学生涉及毒品犯罪的多在成人类的中专,有少部分的是职业高中。

不仅是昆明,在云南一些地区,因毒品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记者从云南省检察院获悉,云南有的地方80%左右的未成年人案件都是因毒品引发,德宏州、普洱市等地检察机关在办案中发现,吸毒和毒品犯罪有向校园蔓延的苗头。为此,云南省检察院向学校、教育局、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全面排查校园吸毒、贩毒情况。

桂林9名未成年人(其中2人未满14岁)且都是在校生在KTV聚众吸毒

桂林9名未成年人(其中2人未满14岁)且都是在校生在KTV聚众吸毒

据悉,2014年6月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大队开始正式收治男性未成年戒毒人员。

声音

给吸毒孩子更多关爱和保护

未成年人吸毒的成因复杂。有的孩子因家庭教育缺失而染上毒品,尤其是父母吸毒,孩子吸毒的几率将增大;有的孩子则是因学校管理不到位而走上吸毒之路。

学校发现在校学生有吸毒行为的,不得以此为由开除学籍。此举措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也不被大多家长接受。戴女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于这一条,戴女士坦言:不能接受。“毒品是多可怕的东西,如果我的孩子所在班级有同学吸毒,我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去上学?”戴女士说,但在校学生终究需要保护,她支持学校及时报告公安机关,通知吸毒学生家长,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帮教,督促戒毒。

记者查阅了省外多地禁毒条例,发现在校学生禁毒方面,大多只规定学校应开展相应禁毒宣传教育,并不涉及学校是否能以吸毒为由开除学生。相比之下,云南此次征求意见的禁毒条例较为“特殊”。

桂林9名未成年人(其中2人未满14岁)且都是在校生在KTV聚众吸毒

桂林9名未成年人(其中2人未满14岁)且都是在校生在KTV聚众吸毒

“云南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申蓉说,当一个孩子犯错误时不否定他、不戴有色眼镜看他、给他一次机会,会比严处给予他的帮助更大。申蓉认为,如果学生因为吸毒而被开除学籍,他的身份就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孩子,而是一个社会人,加上吸毒缺乏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帮助,往往就会造成二次感染,会把他推向犯罪的深渊。

西山区法院入额法官周玉波认为,未成年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与关爱,因为他们的无知沾染上毒品,这个行为也是可控的,只要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给予关心、帮助,便可以帮助他们戒掉毒瘾回归正常生活。如果仅仅因为他们的无知,或是一些轻微的违法行为,便将他们推向社会,这对他们是打击、是放弃。对未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措施非但帮助不了他们,反而会把他们往犯罪的道路上越推越远,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只会更加严重。“如果学生都被学校抛弃了,那他们只能走入社会。”周玉波说。

建议

给吸毒孩子更多引导和接纳

无论是吸毒还是贩毒,毒魔肆虐带来的恶果都是可怕的。

一些孩子的人生因毒品而改变。有的孩子吸毒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朋友上大学,自己从此与梦想绝缘;有的孩子因毒品被父母拒之门外,失去了家庭的爱与保护;有的孩子因毒品失去自由,身陷囹圄。

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孙文杰建议,在预防未成年人涉毒犯罪方面,建议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诱骗、胁迫未成年人贩运毒品的犯罪分子。公安机关办理案件时,加强延伸侦查,揪出幕后“黑手”。法院审判时则应对此类人员加重刑罚。对涉毒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打击与教育并重。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如果学生染上毒品,学校、家长、社会更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放弃他们。”申蓉说,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帮教,督促吸毒学生戒毒的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还应该引导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改正后,要鼓励他们更好回归社会。

“未成年人涉毒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未成年人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正确的引导缺一不可。”周玉波建议,治理未成年人吸毒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相关场所的管理。如校园周边网吧、KTV、迪厅等娱乐场所,相关部门应主动介入,加强日常管理。

来源:都市时报

新闻多一点:少女未满14岁在迪吧“溜冰”卖淫 称靠自己赚钱无错

“失学”、“失管”、“失控”、“失教”被人们称为“四失”青少年,“四失”青少年中犯罪比例居高不下。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占大连治安案件15%左右,占刑事案件总数30%。“光靠警方监管是肯定不够的,家庭、学校等部门都应联起手来,将‘四失’青少年犯罪率降低。”(大连)沙河口分局侯家派出所民警、团市委、青少办社会工作志愿者刘兆宏表示。

张兰(化名)未满14周岁在迪吧陪人“溜冰”并卖淫

“我现在不用你养活,我自己赚钱有错吗?”——张兰厉声对母亲说。

记者是在派出所里见到张兰(化名)的,不到14周岁的张兰身材瘦削、长相甜美,在和警察、记者的聊天过程中,张兰多半是抿着嘴一声不吭,她的妈妈一直在哭泣。

张兰的脖子上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吻痕,“你们说说这个孩子,我该怎么教育她,什么是廉耻她都不知道了。看看脖子上的痕迹,不知道是哪个不要脸的亲的。”张兰妈妈的情绪有些失控。“我不知道廉耻怎么了,我现在不用你养活,我自己赚钱有错吗?”张兰脸色铁青地责问母亲。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在随后的一个小时内,张兰几乎不同母亲对话,对民警的问话也大多不理睬,她的手机不时响起,最后她不耐烦地大声问母亲:“到底回不回家了?你还有没有完?从小到大你记不记得都给过我什么?你还有资格说我吗?”说完,黑着脸,不回答在场的任何人的问话。

张兰的父母早年离异,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从2010年年底开始,张兰开始旷课并阶段性失踪,她母亲多次到派出所寻求帮助。一次,在警方努力下,将在某迪吧陪人“溜冰”并卖淫的张兰带回家。“张兰也就在家呆几天,然后再次旷课、失踪,她的母亲就再次到派出所求助,我们也非常无奈,因为张兰不满14周岁,不够治安处罚年纪,所以只能规劝、训诫后,交由其母亲管理。”负责处理此事的沙河口区侯家派出所民警唐福才表示。

唐福才同时还是多年的青少年工作志愿者,在其近日的笔录中,记者看到数起有关青少年男女犯罪的记录。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这样的案件太多了,上述违法嫌疑人中大多数是失学失管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是家长、学校管不了,过早地闯荡社会。仅在去年我所查处的治安案件中,已立案和未立案涉及到的失学失管青少年学生约有三四十人。”唐福才介绍。

小雷(化名)未满17周岁参与杀害出租车司机

“姐姐,你说我出去后能找个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罪有多重的小雷问记者。

在大连市看守所,记者采访了杀害出租车司机学生团伙中的小雷(化名)。小雷不满17周岁,案发前在金州新区某中学读书,家境优越。

小雷的学习成绩不好,和几个同样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整天琢磨着某一日发一笔大财。“我们先是杀害了那个出租车司机,然后将其埋在金州新区三十里堡附近一个山上,然后我们开着车到三十里堡找了个旅馆住了下来,第二天早晨将车刷洗干净后,我们开着车回到学校附近‘展扬’了一圈,然后才开车逃往吉林松原。”在松原,小雷和三个同伙(其中有一个女生)毫无躲藏之意,在租住的旅馆内大吃大喝,几日后,被大连警方在松原全部抓获。

小雷和同伙被羁押在大连市看守所后,管教们对这些不到法定年龄,但着实凶残的嫌疑人早就见惯不怪。

“除了整天梗着脖子和其他嫌疑人、管教作对外,小雷等人完全没有杀人了、犯罪了,对不起家人的感觉,他们还经常问我们他们还得多长时间能从看守所回家的问题,简直让人哭笑不得。”管教任忠武介绍,在其管教的在押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从他们和我们的对话中看,他们根本就不懂法,甚至不知道自己犯罪的严重性,看卷宗吧,这些都是孩子,都应在学校中上学,汲取知识,可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是打人、捅人、杀人不眨眼的,也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无知、无畏给受害人及家人带来多大的伤害。”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

“你在看守所里,最惦记的是父母吗?”记者问小雷。

“这个没想过,我倒是挺想我的几个同学的,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经期中考试了?”已被羁押几个月的小雷回答。“在看守所中,你常想的是什么问题?”“姐姐,你说我出去后能找个什么工作?”小雷没回答,反倒冷不丁地问记者。

和记者近半个小时的聊天过程中,小雷没有提到父母,也没有提到那位被他们杀害的出租车司机,倒是一直叨咕着往昔同学间的玩闹细节。按照辽宁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治安管理系王锐教授的说法,小雷等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及之后,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因犯罪将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取的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犯罪已占刑事案件总数的30%。“他们心中无法,没有羞耻感,也没有公德心,混迹社会时,先是犯自认为不大的错误,这时他们的家长并没有及时、理智地进行干预或指导,这就导致了这些青少年继续在犯罪的泥潭中滑下去。”王锐教授说。

容留青少年犯罪者处罚过轻七成嫌疑人受网络负面影响

“多半犯罪嫌疑人是半夜从网吧玩完出来的青少年。”

唐福才、刘兆宏、王锐等多位多年调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专业人士表示,类似网吧、电游场所、KTV、迪吧、洗浴中心、洗头按摩等场所管理不到位,某些社会丑陋现象长期存在对青少年影响危害越来越大。

唐福才曾多次到某些网吧、电游场所寻找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他发现电游场所涉赌很普遍。网吧容留未成年人上网,24小时开业是常态。“我们从一些尾随抢劫下夜班女青年、抢劫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半夜盗窃街边小食品店的案件看,多半犯罪嫌疑人是半夜从网吧玩完出来的青少年。”

不少娱乐场所留容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甚至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溜冰”卖淫。有的竟打着“学生妹”的招牌来招揽嫖客。青少年便于哄骗教唆,也是不法之徒首选的原因之一。王锐表示,我国法律规定有空白,对容留未成年人卖淫吸毒的业主处罚过轻,处罚起不到高压线的作用。“挣钱快是大多数女性青少年选择卖淫的诱因。吸毒-卖淫-再吸毒-再卖淫已牢牢控制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该现象对青少年影响危害越来越大。”

从有关部门的统计来看,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总数的30%以上。其中,14岁到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有70%的未成年嫌疑人因为受互联网负面影响而犯罪。这几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四失”青少年监管、帮教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突出职业中专、技校等较多发

“最应该追责的就是家长、学校、老师。”

团市委、青少办社会工作志愿者刘兆宏介绍,目前,流动人口的青少年失学、失管子女的违法犯罪问题也相当突出。近期曾发生过三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是15岁,其中两人还有前科),多次拦劫中小学生,强索钱财的案件。他们要是遇到没有钱的学生就胁迫其下跪,造成有些学生怕被打被抢不敢上学,三少年两人被判实刑,一人被判缓刑。

王锐认为,“四失”青少年中,最应该追责的就是家长和学校、老师。“某些孩子上了初中后,首先个别家长就放松了监管,认为孩子大了,可以做主了,殊不知在反叛期的青少年们这时已有了厌学、逃学的心理,再加上学校和老师的放任自流,使得这些学生更沉迷网吧、电游消磨时光。”

唐福才介绍,上述情况在个别职业中专,技校、民办高中等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

唐福才、刘兆宏、王锐等表示,立法滞后,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规定得不明确,没有主管部门,缺乏监督等也是“四失”青少年违法犯罪高发的主要原因。

从相关部门获悉,未来团市委、青教办将成为今后“四失”青少年帮教的主管机关。

犯罪档案

张某,男,1994年4月生,父亲服刑,与母亲一起生活。多次强行索要低年级学生钱财,打仗斗殴被警方查处;

张某,女,1996年12月生,父母离婚,与母亲一起生活。常在某迪吧陪酒“溜冰”卖淫;

姬某,女,1994年7月生,父母离婚,与父亲一起生活。多次伙同女同学到某迪吧陪酒“溜冰”卖淫;

俩中学生因为无钱上网竟把通讯设备箱偷了当铁皮箱卖,铁皮箱价值20万,卖了150元,被判刑8年……

相关法规

我国《刑法》中规定,犯罪年龄是已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犯罪,必须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仅对故意杀人等八种严重故意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治安处罚管理法》中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责任编辑:民声新闻编辑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制宣传 | 财经频道 | 关注动态 | 城市聚焦 | 热点图库 | 关于

Copyright@2015-2016 中国民声新闻 版权所有:中国民声新闻报业 联系电话:010-61629812

本站所刊登的中国民声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中国民声新闻报业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电脑版 | 移动版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